【地评线】听·见︱AI“刷屏”带来欢乐,暗藏的风险隐患不可“一笑了之”

时间:2025-01-10 20:23:19来源:枯株朽木网 作者:娱乐

  图片来源:央视新闻

  新江苏评论员 乐樵苏

  近期,刷屏不少国内演员“说”英语相声、地评带欢“演”英语小品的线听笑视频在网络上传播。无独有偶,见︱国外知名歌手也纷纷在网端“说”起流利中文,乐暗无论是风险音色还是口型都能对上,加上动作和语速配合,隐患让人信以为真。刷屏而这些视频都有一个共同点:由AI(人工智能)生成。地评带欢

  “听起来挺有趣,线听笑最好还是见︱请本人授权,再由专门翻译团队操作。乐暗”“随着语种的风险转换,口型也跟着变换,隐患根本分辨不出来是刷屏AI还是本人。”部分网友感叹于AI技术带来的逼真观感体验。我们必须承认,AI时代的到来,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。然而,我们也要正视和警惕的是,AI技术的滥用甚至违规违法使用也会带来隐患。正如有网友就提出质疑,“科技发展飞快,以后还怎么分辨真与假?”

  网友的担忧显然不是“空穴来风”,前不久,一位博主通过视频演示人贩子如何利用“AI换脸”把孩子“拐走”。而现实生活中,通过“AI换脸”技术实施诈骗的案例也时有发生。正如网友所言,数字时代,辨别真假还需眼见为实,监管不当将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。

  当下,随着科技飞速发展,某些人工智能技术可及度不断提升,公众应用门槛也随着降低。在短视频平台上,各类“AI换脸”“AI换声”视频花样百出、趣味十足。但AI“刷屏”带来的欢乐背后,暗藏的风险隐患不可“一笑了之”。

  人工智能这把“双刃剑”,在改变大众生活的同时,还需法律对其进行规范。今年8月15日,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正式施行。《办法》规定,提供和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,应当尊重他人合法权益,不得危害他人身心健康,不得侵害他人肖像权、名誉权、荣誉权、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。《办法》的出台,界定了“底线”和“红线”,更重要的是需要落实到位。

  值得欣喜的是,社会各方面监管也在持续发力。近几年,国家网信办等部门先后出台了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等政策文件,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“把航掌舵”。10月13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再次发布《关于警惕利用AI新型技术实施诈骗的风险提示》,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:网络渠道“眼见”不一定为实,转账汇款务必核验对方身份,保护好照片、声音等个人信息等。

  我们还需厘清,面对AI技术恶意“刷屏”,平台理应担起社会责任、加强规范引导,不能片面地以流量为导向。当下,部分头部视频平台也在探索算法检测、软件识别等,对于人工智能生成产品进行识别,并向公众标注说明,最大程度减少信息差。

 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份子,我们也有责任激浊扬清,让网络空间更加“清朗”。面对网络虚假信息,一方面需要提升自我鉴别真伪的能力素养;另一方面,第一时间举报不良信息,体现当代网民应有的责任。

  诚然,AI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诸多便利,也必然存在风险和变数。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,对于AI技术,还需更强大的监管“利剑”。

相关内容
推荐内容